5/11/2011

我在香港打新股

IPO新规中“千分之一”的限制,大大降低了机构“打新”的优势,无疑对散户是好事一桩。不过似乎许多散户对于“千分之一”并不满足,而是更希望学习香港采取“一人一手”的制度。曾经在香港居住过一段时间,自然少不得参与香港的证券市场。而“打新”更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不得不承认,在香港打新股的确尤其诱惑,而这种诱惑并不仅仅是一个“一人一手”制度所能涵盖的。
新股发行,作为一个重要的股票分配制度,公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而不同证券市场,这方面完全不同。一直以来,A股摇新,可算是最为公平的,完全摇号决定,全看资金量说话,今次的千分之一虽然做了限制,但仍不改变全靠概率决定中签与否的规定;而作为另一个极端,美国的新股发行,则充满了诸多的主观松动余地,以至于美国的金融分析师考试,如何公平分配新股,不把热门新股划拨给重要客户作为讨好几乎成为必考的伦理试题。与此相比,港股的新股发行市场,可算是介于两者之间,主题上也是以摇号定新股归属,但是在具体执行上仍有许多通融的机制。

认购越少优势越大

在香港摇新股,“一人一手”无疑是A股摇新者最羡慕的。但其实,是否“一人一手”完全由新上市的公司本身决定,而且一般是较大型的上市公司才会采取如此皆大欢喜的制度。相比偶尔出现的“一人一手”,其实对散户最有利的还是异获配比例的分配方法。在A股认购新股时,我们采取的是摇号中签的方法来决定谁将获配新股。每认购一手获发一个号码,认购越多自然越占便宜。所以在A股市场,会有集合理财产品汇聚大量小投资者的资金专门用于认购新股。但是,在香港认购新股,大资金可就未必有好处了。
以群星纸业在港股的上市为例,其上市时香港认购部分共获得25,726,168,000股的认购,而即使启动回拨制度后,在香港部分发售的股票也不过150,000,000股,超额认购171.5倍,若完全按照平均分配法,那么中签率将只有0.583%,若你想要肯定获配1000股群星纸业,那么你至少要认购20万股。看起来很可怕,但事实上若你是小投资者,你的认购结果不会那么悲惨。根据分配结果摘要,有269,202位投资者近认购了最小单位1000股的群星纸业,而他们中有26,921人获得了1000股的认购,获配人数比例是10%,获配股数占申购股数的比例也是10%。在申请认购2000股的35,549人里,有4,121人获得配发1000股,以获配人数比例而言11.59%,但是获配股数占申购股数的比例则仅为5.8%。
看到吧,若你收购的股数有限,你获得配发的概率可是相当之高。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看看那些申购大户吧,有410位大户认购了15,000,000股,他们均获得配发56,000股,同时有373人额外再获得1000股。认购15,000,000股才获得配发56,000股或者57,000股,这可是相当小的认购成功率啊,事实上,所有认购股数位950,000股获以上的乙组大户认购者,他们获得配发的股数都只是认购股数的0.38%,低于总体0.583%的中签率。正因为他们的中签率低,所以确保了小投资者可以获得配发更多的股票。在港股认购时,资金量太大,不是优势反而是劣势。不得不承认,这实在是一种保护中校投资者的好政策。对于那些可以掏出上亿资金以5.35港元/股认购15,000,000股群星纸业的大户,他们大可以战略配售人或者通过私人股本等方法以更低的成本入股未上市而将要上市的新公司,如此这般再跑到一级市场来凭借资金优势与中小投资者夺利,实在不太像话。

一人一手皆大欢喜

虽然香港认购新股,资金小中签概率反而高。但是中签概率再高,也比不上保证中签让人愉悦。而A股投资者非常羡慕的“一人一手”正是一种特别的分配制度。
且让我们看看中国人寿2003年12月在香港上市时的分配方案吧,当年虽然港股还不算很景气,但是中国人寿的认购还是相当踊跃的,香港部分总共认购55,624,304,000股,超额认购达到171.93倍。即使启动了回拨制度在香港发行的股数由323,529,000股增加至1,294,118,000股后,依旧超额认购42.98倍,中签概率不过2.3%左右。但事实上,当时认购最低数量1000股的25,255位投资者,全数获赔1000股,认购成功率达到100%。这就是所谓的“一人一手”政策,即只要你参与认购中国人寿,就必定会获得配发至少1手,大家皆大欢喜。
虽然这样的代价是降低了大户的认购比例(乙组大户的认购中签率仅为1.61%,大大低于总体的2.3%),但作为中小投资者对此肯定是欢迎的——只要此股票上市表现不要太差,赚回100元的认购代理费和相关的佣金不成问题。一般而言,只要遇上人手1手政策,参与认购几乎就是等于领取免费午餐。不过,由于在宣布分配结果前,认购者并不知道上市公司是否会采取人手1手,所以参与时仍有不中的风险。但是从历史经验来看,类似中国人寿这样的大型内地H股在香港上市时,都比较喜欢采取人手1手的政策,既可以讨好香港本地投资者,也可以让更多的本地投资者了解这些股票,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公关活动。当然,像工商银行在香港上市时认购最低单位投资者70%可以获得配售,也已经接近于人手1手的政策了。

倾斜个人还富于民

在香港,偶尔会有一些政府机构分拆上市。由于这些机构原为利用纳税人的资金发起建立,所以上述机构往往在招股时对于香港居民会有所倾斜,提供更多的优惠,从而体现还富于民的策略。
比如2005年11月上市的房地产基金领汇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823.HK),由于这是由政府财产转为上市,再加上在2004年因为遭遇司法诉讼狙击而被迫退后上市,所以在分配制度上就格外对中小散户优惠,不但针对香港居民的发行价为9.78港元,较国际配售的10.3港元有5%的折扣,而且申请最低认购单位500股以及1000股和1500股的投资者都可以100%获的认购的股数,参与认购的小投资者可是都因此发了一笔小财。笔者当时因为持有香港居民身份证,所以也可以享受此优惠,成为认购1500股并获100%配售的9,553名投资者之一,因此发了一笔小菜。
当然,香港新股发行的还富于民不仅于此。亚洲金融风暴时,香港政府斥资上千亿元狂扫蓝筹股托市,待市场平稳后便通过发行盈富基金将这部分持股通过市场转让。当时,不仅针对香港居民的新股认购提供了认购价格的折让,同时还提供红股计划,连续持有基金一年,可获每二十单位送一单位的红股;如果持有两年,则每十五单位(连同首年红股)将获发额外一单位红股。

认购新股也融资

在没有“千分之一”限制的时候,A股“打新”中机构和散户的地位迥异。机构不仅本身资金庞大,而且还可以通过货币市场拆借资金进一步加大资金优势。但是在香港,散户一样可以通过拆借市场融资打新,进而提高自身的中签概率——这在香港称为孖展认购。
所谓孖展认购,也就是你问券商融资用作认购新股,而且你融资的资金不会存入你的资金帐户以防止你另作他用,而是直接由券商代为认购。目前一般可以按照10%的杠杆来进行融资,即若你自己有10万资金可以用于认购,那么可以从券商那里融资到最多90万以凑成100万用于认购,即你的实际出资认购金额可以只是认购金额的10%。
认购资金上升,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认购中签的几率大大上升,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认购即使成功,对于新股上市首日的表现要求也大大提高。笔者以前在认购当时大热的服装股I.T.时就遇到过因为超额认购倍数过高,即使使用了孖展认购,却依旧连最低的1手也未获分配。不但颗粒无收,还需要经受手续费和借贷利息的双重打击,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另类赌新不敢碰

相比上述最正规的认购新股,其实在香港,由于发行人、券商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所以还有不少另类的玩法。
曾经有朋友相邀,参与一种接近于“赌新”的玩法。某些机构也会参加打新,但是他们认购获得的新股,并非自己持有待上市后抛售套现,而是之间转让给愿意“赌新”的客户,客户以发行价“认购”这些新股后,若是抛售获利,那么获利金额的50%将归转帐新股的机构,但是若新股破发,则所有损失都有客户个人承担。对机构而言,通过转让新股完全规避了风险,但是却保留了50%的利润,自然是好买卖;对于客户,若是眼光准,找准那些热门股,只要不遭遇破发,则可以无需受到中签率的限制,大规模“投机”新股。
不过当时笔者考虑到如此另类玩法风险依然不小,所以也就是听过算过,没敢尝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