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014

新股分配機制 (已更新及補充)

新股分配機制 (已更新及補充)

現在很多散戶都參與新股遊戲,但我相信很多人對新股的分配機制是一知半解,故此無法正確地計算其面對的風險及預期回報,故自己藉是次新股潮,簡單說說新股的兩大重要機制。

回撥機制

一般而言,新股於招股時,會將總發售股數的10%撥作公開發售之用,以供公眾人士認購;其餘90%股數會撥作國際配售之用。但為了保障散戶的權益,公開發售與國際發售兩者間的發售股份分配通常會按以下基準作出調整:

1. 若公開認購超額15倍或以上但少於50倍,則撥給公開認購的股數會由總發售股數的10%提升至30%;
2. 若公開認購超額50倍或以上但少於100倍,則撥給公開認購的股數會由總發售股數的10%提升至40%;
3. 若公開認購超額100倍或以上,則撥給公開認購的股數會由總發售股數的10%提升至50%。

按照這個機制,大家會發覺原來公開認購超額10倍和超額30倍的平均中籤率是一樣;公開認購超額14倍或公開認購超額56倍的平均中籤率是一樣的,是否很神奇?


甲乙組 (AB組) 機制
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新股在公佈配發結果時,會見到有甲乙組(或AB組)之分,而熱門的新股通常甲組的中籤率是遠高於乙組?那甲乙組究竟如何區分?兩者的中籤率為何相差這麼遠?

甲乙組的區分原來是按認購新股的金額而定,所有認購總金額少於5百萬港元的,就屬於甲組;所有認購總金額多於5百萬港元的,就屬於乙組。而假設某新股有1億股可供公開認購之用,則有5千萬股會分給甲組的認購者,另外5千萬股會分給乙組的認購者,這分配比例是不會改變的,除非某一組別的認購不足額,才會改變此分配比例。

大家可以留意下很多新股的甲組和乙組認購反應是截然不同的,以熱門新股為例,通常乙組的認購總股數是遠高於甲組的(低息兼孖展流行之過),但因為兩組別所獲分配的總股數是一樣,故此結果理所當然是熱門新股乙組的中籤率是遠低於甲組的。

此外,我們經常見到乙組裡不同的認購股數的中籤率是一致的,但甲組則是遞減的,即認購股數少的,中籤率越高,而認購股數多的,中籤率越低,以致於通常甲組尾的中籤率是接近乙組的中籤率的。

為容易大家理解此機制,讓我們以近日熱門新股之一的AIA來作說明。先說說一些基本資料:

AIA公開認購凍資1152.7億元,相當於認購總股數約58.5億股。由於超購倍數低於15倍,故沒有回撥,即可供公開發售的股數約7.03億股 。

根據經濟日報的資料,AIA部份分配結果如下:




從以上資料,大家可否計算到公開發售部份的整體超額認購倍數,以至於甲組及乙組各自的超額認購倍數及甲組的平均中籤率?

很奇怪,沒有人嘗試答這幾條問題,或者由我自問自答吧。
1. 整體超額認購倍數 = 58.5億股 / 7.03億股  =8.3倍
2. 乙組超額認購倍數 = 1 / 9.1%  = 11倍
3. 甲組超額認購倍數 = 8.3 x 2 - 11 = 5.6倍
4. 甲組平均中籤率 = 1 / 5.6 = 17.8%


超額配股及穩定價格機制

很多新股在公佈配發結果的文件裡,都會提及超額配股權,實際上這超額配股權及穩定價格機制是如何運作?讓我們以海豐國際(01308)為例子去解釋。在海豐國際公佈配發結果的文件裡,我們找到以下這段描述:

就全球發售而言,售股股東已向國際包銷商授出超額配股權,可由花旗代表 國際包銷商行使。根據超額配股權,花旗有權由上市日期起至二零一零年十 月二十四日(即遞交香港公開發售申請截止日期後30日內)隨時要求售股股東 按發售價發售最多合共97,500,000股額外股份,佔初步提呈的發售股份15%, 以補足國際發售中的超額分配。國際發售已有97,500,000股股份獲超額分配, 該等超額分配根據Resourceful與穩價經辦人訂立的借股協議項下的借股安排 補足。該等所借股份將通過行使超額配股權或於二級市場作出認購而補足。 倘超額配股權獲行使,本公司將會作出公佈。截至本公佈日期,超額配股權 尚未獲行使。
看完這段文字,大家可能都是一頭霧水,或者讓我們看看另一份文件,大家會比較容易明白。大家可以參考海豐國際於10月25日發出關於穩定價格行動及穩定價格期間結束   的文件,裡面有以下內容:

花旗(或其任何聯屬人士)作為穩價經辦人在穩定價格期間採取的穩定價格行動
包括:
(1) 在全球發售中超額分配合共97,500,000股股份;

(2) 向Resourceful借取合共97,500,000股股份,純為補足全球發售的超額分配;


(3) 在公開市場按介乎每股股份3.99港元至4.73港元的價格購買合共97,500,000股
股份,佔根據全球發售初步提呈發售的發售股份的15%(行使任何超額配股
權之前)。
 根據以上內容,讓我逐點解釋一下此機制的運作:

1. 售股股東容許包銷商可以按需要發行多15%的新股以籌集更多資金;

2. 包銷商通常會向新股的大股東借發售股份15%的股數,以海豐國際為例,發售股份=公開發售的6500萬股 + 國際配售的5.85億股,即共6.5億股,其15%即9750萬股股份,然後於國際配售時配售給認購的機構投資者。此時,配售給機構投資者的股數總和是 5.85億股 + 9750萬股 = 6.825億股。

3. 包銷商可以通過兩個途徑補回該9750萬股股份,以還給大股東:如海豐國際上市後30日內都沒有跌穿招股價的話,則包銷商可以通過行使超額配股權,要求公司以招股價發行多15%的新股(即9750萬股),以便其歸還給大股東,此時包銷商可以賺取的只是發行新股部份的佣金;如海豐國際上市後30日內跌穿招股價的話,包銷商可以在市場以不高於新股發行價的價格買入9750萬股,以歸還給大股東。為何要以低於新股發行價的價格補回該9750股?因為如果高出的話,那兩者之間的差價要包銷商自行支付,包銷商當然不會做蝕本的事。看到這裡,我相信各位網友會想到如果包銷商可以以大幅低於上市價補回該9750萬股的話,那份之間的差價由誰賺?正時包銷商。以海豐國際為例,包銷商於海豐上市後,於市場按每股3.99元-4.73元的價格補回9750萬股,假設以平均補回價是4.3元左右,那包銷商可以獲取的額外利潤是(4.78元 - 4.3元) x 9750萬股 =4680萬元!


看完此機制,大家不禁會想到如果新股每每跌穿招股價的話,那麼包銷商不是賺得更多?答案正確,但如該包銷商保薦的新股每每跌穿招股價,那以後還有沒有客戶肯找該包銷商負責新股上市?投資者見到該包銷商負責的新股,又是否願意認購?所以包銷商靠此機制賺額外利潤,是偶而為之,不能長期運用,不然的話其口碑太差的話,不會再有客戶找其搞上市事宜。

6/07/2012

黃國英:銀行現在以黑店模式經營

英之周記 - 黃國英 2011年8月1日

危險人物

以前銀行的形象是客戶的夥伴,理念是大家拍住上。今時今日,談到銀行家,卻是要時刻提防俾佢搵笨的危險人物。

上周iBond(04208)上市,銀行以本傷人,免手續費,身邊朋友大多數貪小便宜,捨證券行而就,豈料在掛牌當日,因小失大,換來一肚子氣之餘,還要被迫繼續持有手上的iBond,未能計數走人。

iBond轉往證券戶口待4天

朋友A光顧銀行D,上周五早上9時致電銀行指示沽貨,職員即時答案居然是未知程序手續,要等稍後回覆,一等就是兩個小時,價錢則是102.70元。

A君當然不服,市價明明是106.60元,無理由低4元,銀行的解釋是iBond放在債券戶口,不可以在交易所沽,只可以沽俾銀行,而他們的交易員出價就是102.70元。

最終的解決方法,是要將iBond轉到證券戶口,這個程序要等4個工作天。

銀行代沽iBond 擘價闊

上述個案已經夠離奇,但至少幾日之後可以圓滿解決,iBond波幅有限,等待的風險不算高,另一位朋友B在銀行C的遭遇,則可以說是遇上了死結。

為怕電話中溝通混亂,B特意跑到分行,找上經理,以求萬無一失,怎料經理斬釘截鐵地表示,現時交易所的市價,買入是105.50元,沽出是106.70 元,B身上無股票機,第一時間真是被拋窒,以為債券差價比較闊,如果不是疑心大,致電筆者求證,已經以105.50元成交。問題是貨在銀行C,日後要沽,也照樣是低過市價1%,B的唯一出路,似乎是獱足3年,等政府還息還本。

以黑店模式經營

銀行經營成本高,食水深無可厚非,但應該要做到明碼實價,願者上釣。現在以黑店模式經營,先利誘客戶上門,再任意宰割,所產生的品牌傷害,絕對得不償失。自己在銀行C及D都無戶口,聽完朋友的經歷,只會敬而遠之,光顧那些比較公道的銀行。今次抽iBond,好彩也是寧願俾足手續費給經紀行賺,得以避過上述那些不公平的對待。

監粗打劫損形象

兩家銀行可能有苦衷,可是在客戶的立場,是不會理會經營者運作的細節,總之要折讓沽貨,就是監粗打劫,對銀行形象一定有傷害。而在現今資訊發達的年代,銀行這種賺差價的經營模式,愈來愈難亦是事實,但正因為難,感情分才更重要,現在銀行有規有矩大晒的理念,不外乎殺雞取卵,只會惡性循環,食水愈深,客戶則愈少。

註︰本人持有iBond(04208)

5/24/2012

富達發表女士財富管理研究報告 結果顯示本港女性須改變投資態度


香港,20111116 – 富達國際投資(簡稱「富達」)發表投資者教育系列內最新的女士財富管理研究報告,調查訪問了517位未婚和已婚女士,分析時下本港女士對於財務管理的行為和態度,從中了解和對比女士在管理個人與家庭財富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態度,以及探討富達可於哪些領域內協助女士們改善其個人或家庭的理財計劃。年齡介乎25至54歲的香港女性居民約佔全港總人口之中的30% (1,991,500),同一年齡組別的男性只佔約22% (1,555,300)1,因此女士的態度和投資行為在社會上日趨重要。

就投資心態而言,大部分香港女士均傾向持較為保守至中等的投資態度,並相信自己是謹慎、懂得規避風險和擁有充足投資資訊的投資者。然而,她們亦傾向於相信男性投資者擁有較多知識和經驗。縱使有不少女士認爲男性於投資方面較爲衝動,但她們同時認爲男士擁有更充足的投資資訊。相比未婚女士,已婚女士認爲男性能夠作出更明智、謹慎的決定。大部分受訪女士沒有記錄自己在過去兩年來的投資收益或虧損 — 事實上35%以上的被訪女士並沒有記錄自己的投資成績。

調查又發現,女士踏入30歲後,她們的財富增長較快,22%年齡介乎35至44歲的女士擁有100萬港元或以上的流動資產,相對來說,25至34歲女性人口之中只有5%擁有100萬元流動資產。已婚女士亦擁有較多流動資產;其中約四分一人擁有100萬元港元或以上。同時,已婚女士中的42%受訪者實際上更需要負責管理家中的總體財富儲備、約30%女士的收入比配偶高,反映了女士在總體家庭財富管理中所擔當的重要角色。

大部分受訪女士尋求較為保守的資產組合,包括銀行存款和股票投資。然而,女士們似乎明白把金錢存放在銀行內並非有效方法。 當84%正考慮在未來兩年內增加投資金額,另有57%會繼續把資金留作銀行存款。其他受歡迎的投資產品包括股票,外幣及黃金投資。

富達香港主管程劍慧表示:「女士們是時候改變財富管理整體的心態。她們自己既擁有可觀的可支配收入和資源,大部分亦需要管理家庭財政。只要她們明白女士與男士一樣聰明,盡早採取積極投資策略,她們便可對家庭及自己的財富有正面的貢獻。」

女士在個人和家庭財富管理方面其實可以擔當更加重要的角色。一般來說,大部分女士均採取保守的投資策略,她們應該裝備自己以便作投資方面的決策,以及在有需要時尋求專業意見,但最重要的是對自己的投資判斷有信心。

綜合分析,富達針對女性投資者提出以下多項建議,以協助單身女士為她們將來做更好的準備,為已婚女士及她們的家人創造更有保障的生活:
  • 培養自律及提早實行儲蓄的習慣
  • 平衡風險和回報率 (保守策略未必有用)
  • 為個人及家庭的財富管理採取不同的策略
  • 尋求值得信賴的專業意見
  • 定期檢討及管理投資組合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人口統計組,2011年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