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圍馬的世界,有一個術語,叫作「平孔」。意即莊家接受了投注者的投注後,只要投注者的人數夠多,注碼夠分散,風險也就分散了,莊家便可以坐享其利,甚麼也不用做,只要任由投注者互相對賭,自己賺了「水份」,就可以了。
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上,莊家是不可能完全「平孔」的,因為一個莊家不可能大如馬會,投注一定側向某些方向,而更大的可能是,因為外圍馬有折扣,所以越是職業的賭徒,買外圍莊家的機會率會更高。
保險公司猶如外圍莊家
所以,現時莊家們的做法,是自己有「分析員」,去決定究竟接不接受某些投注,太危險的「貨」,則會發給行家,或打回給馬會,對冲了風險。換言之,今日的外圍馬的經營手法,是同客戶對賭,而馬會則是「賺份水」,兩者是不同的概念。
保險公司的本意也是「平孔」,由客戶互相分擔風險,當風險因大數而完全對冲了之後,便可以賺取了差價。可是今日的保險公司的運作本質,卻是把客戶的保費去拿去投資,風險自會增大了,但是利潤也增加了。
銀行變質 拿客戶的錢去賭
在銀行,本來的經營模式是存戶存入資金,銀行把資金放貸出去,賺取息差。頂多是賣賣金融產品(雷曼債券?),賺賺佣金,輸的永遠只會是客戶,銀行只賺佣金,不涉風險。可是現在的銀行既賭債券,也賭外滙,而且涉及大量的衍生工具,很容易就會告訴大家,它在何時何時,輸掉了幾百億元。
在證券公司,本來也是賺取佣金,業務簡單之至。可是現在,你去任何一間證券公司,看看還有幾多間可以單靠佣金生存的?現時大部分的證券公司,都是靠着直接參與金融活動,來作主要的收入。例如說,包銷,如果沒人認購,包銷商便要「上身」。又例如說,借孖展,股票只是一個平台,以「找到」借孖展的客戶。由於孖展的利息極為昂貴,所以利潤也極豐厚。再例如說,其屬下的基金參與市場的炒賣,以賺取利潤,當然了,炒輸了,是會賠本的,不過很多時是客戶的資金,但是公司也常常參與一部分。
金融機構求存 寧富貴險中求
為甚麼會有上述的情況出現呢?因為在今時今日的金融世界,已經沒有了「平孔」這回事。就算是發認股證的輪商,也不會手上有足夠的股票,才去出輪,而是有兩三成的「貨底」,就會去發行窩輪了。由於金融買賣的交易成本愈來愈低,單靠它來作為主要收入,一定入不敷支。所以金融機構的經營方式,是利用資本來作高風險投資,才能得到合理的利潤。
當所有人都不肯去「平孔」,個個都去參與市場活動、去賭博,單靠「平孔」的公司,賺取居差價或佣金,就沒有競爭力了。我有一位好朋友,開的就是純粹的broker house,就是不能維持,轉賣了。
同樣道理,現時最成功的高盛、大摩等外資公司,根本不是broker house,而是市場莊家。因為這是一個風險的年代,在金融世界,已經不能安安穩穩的生存了,因為安全就即是沒有競爭力,就即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