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讀辛亥革命歷史都應該知道,武昌起義係因為清朝將粵漢、川漢鐵路收為國有,然後再賣給外國,又未能解決如何補償民間損失,遂掀起了保路運動,並成立「保路同志會」,其中四川(即川漢鐵路)最為激烈。清廷急調動湖北新軍入四川鎮壓,導致湖北兵力空虛,使武昌起義得以成功。
點解清朝要把鐵路收歸國有?點解四川反抗最為激烈?
第一個問題就需要先了解中國第一次股災-上海橡膠風潮
第二個問題就需要了解川漢鐵路如何集資
時間線為:
股票風潮——————保路運動——————武昌起義——————辛亥革命
我敢講如果沒有股票風潮的話,那麼清王朝至少可以延續幾年
自從某個德國人發明了汽車(佢個名講你都唔識既啦),汽車業就開始大規模發展,橡膠的需求量急劇增加。同時橡膠也成為眾多工業產品的新興材料,十分熱門。汽車、三輪車、人力車都換上了橡膠輪胎,上海人在布鞋、皮鞋外套一雙膠鞋,稱「套鞋」,再穿上橡皮雨衣,暴雨天也可照常出門。各種橡膠(當時上海人稱橡膠為橡皮)製品更是不計其數。
但因為當時還沒有人工橡膠的存在,所以人們使用的橡膠全都是自然生產的,考慮到生長周期、氣候、土壤等因素的制約,橡膠的生產規模在短期內無法擴大,也注定了在一段時間內橡膠價格的持續走高,同時橡膠園的開發需要大規模投資,英國人很快想到金融融資,五花八門的橡膠股票堂皇登上了倫敦證交所的櫃檯。
當時世界的舞台就是位於英國的倫敦,大多數股票投資都位於倫敦。倫敦的橡膠股票不同于上海,它的興起是在1908年,1909年末達到了高峰,至于頂峰則是在1910年的春天。
也就是這個時候,開始有外國的橡膠公司在適合橡膠生產的南洋地區設立公司,而總部則全都遠東的金融中心上海,以便于在這里進行融資。這些公司在上海的報紙上刊登廣告,說什麼「買橡膠就是買未來」。導致大量在華洋人和當地華人購買橡膠股票,再加上一些老牌公司哄抬股價,在當時翻個十幾倍是很正常的事情,最高的時候甚至達到了二十七八倍的水平。上海的橡膠股票在1910年2月的時候開始, 4月為高峰.6月開始泡沫爆破。
上海富有的華人和外國人,很多不知橡膠為何物,但唯恐失去大好的發財機會,紛紛搶購橡膠股票。上海租界法官關絅之先生說:一些公館太太小姐換首飾,賣鑽戒,轉買股票,如痴如狂。有了錢,還要四面八方託人,始能買到股票。我因做法官多年,認識洋人,費了許多力,才買到若干股(甚至有人為求一股,公然持槍恐嚇銀行)。買進時30兩銀子一股,買進後股票天天漲,最高漲到每股90多兩。許多外國人知道我有股票,拿著支票簿,盯到門口,只要我肯賣,馬上簽字。
值得一題,川漢鐵路公司也努力擠進了這個大泡沫。川路公司CFO(總收支)施典章原想通過盤活350萬的公款而名利雙收,但結果卻變成了。
但過了兩個月以後,這些股票也就比廢紙強上一些。黃浦江和泰晤士河上也和印度的恆河一樣,漂著滿滿的浮尸,當然唔會少得吊頸,服毒自殺等死法。
1910夏,倫敦股市突然崩盤,拖動中國上海股票市埸一同崩潰,其中原因,是許多橡膠園的虛假經營被戳穿(一些所謂橡膠園公司根本就沒有橡膠園,只是為了集資),而汽車產業也遭遇瓶頸。原本的大熱門橡膠股一瀉千里,最高衝到1675兩/股的蘭格志,不到1個月就跌到只剩105兩(同PCCW有得比)。
如果單單只是普通投資者拿閒錢去炒股,影響其實唔會咁深遠,但橡膠投機既紅利很快便把「八大錢莊」吸引過來。其實最初被拖下水的,只有三家,可八大錢莊盤根錯節,互相有密切關係,他們相互拆借資金,把錢送到遙遠的倫敦換成花花綠綠的橡膠股票,一些貪得無厭者更用這些股票做抵押,去錢莊、票號和銀行拆借更多的資金,以便買入更多股票。
當上海股票崩盤時,銀號無計可施。只可向當時蘇松太道蔡乃煌,說服其動用政府資金救市,結果蔡乃煌收了價值300萬兩的地契、股票之後,出面與匯豐、荷蘭、花旗等九家外國銀行訂立「維持上海市面借款合同」,借款350萬兩,另由道庫撥借官銀300萬兩,存放在兩間銀號,終於使市面暫時得以穩定。
每年9月,朝廷要支付(即八國聯軍戰役)庚子賠款,按例上海應承擔190萬兩,這筆款子平時存放於資本雄厚而信譽卓著的兩間錢莊。但1910年9月,這筆錢都被蔡乃煌和兩大票號拿去救市,而官庫也同樣空空如洗,因此蔡乃煌上奏朝廷,請求從大清銀行撥銀200萬兩墊付。
但可惜度支部(財政司)左侍郎陳邦瑞同蔡乃煌有仇,他完全莫視股票危機,與他的學生聯名參劾蔡乃煌。朝廷頒旨,斥責蔡乃煌接管道庫以來屢以周轉不靈,請部接濟,這次又以市面恐慌為恫嚇,以還期迫促為要求,實則是罔利營私,不顧大局,將其革職,並勒令兩個月以內款項繳清,致使蔡乃煌已經快要成功的救市行動功敗垂成,原本可以控制的股災,最终被放大成颠覆性财政危机。
蔡乃煌無奈,只得向两大銀莊催款,這时各大外國银行也得知消息,惟恐合约有變,宣布拒收上海21家钱庄的莊票(即債卷)。兩間銀號分別倒閉,虧欠公私款項達2000餘萬兩。銀號分設在北京、廣州等地的17處分號同時關閉。而因為兩間銀號的倒閉,導致上海大批錢莊倒閉,上海當時總共約80家錢莊,在半年內竟倒閉了48家,原本可以控制的股災終開始向全國蔓延。
兩間銀號倒閉的連鎖反應遍及大江南北,全國各大工商業城市陷入一片恐慌之中。這等於給全國帶來了一場經濟危機,其巨大影響遠遠超過橡膠股票,實際上從金融和經濟層面上掏空了清政府的最後一絲元氣。
當時的「時報」評論說:此時財界擾亂已達其極,一般社會鹹被其災,於是全國乃宣告破產矣
同時度支部為了填補國庫空虛,決定宣布「鐵路國有化政策」,強收川漢、粵漢鐵路為「國有」,但不予賠償。而且旋即與美、英、法、德「四國銀行團」訂立借款合同,總額為六百萬英鎊,公開出賣川漢、粵漢鐵路修築權。
川漢鐵路同其他鐵路不同,佢係,可是在四川佔據主要力量的卻是農戶一條用人民血汗錢堆出來既鐵路,其他鐵路投資絕大多數是外資或商人和士紳,所以收歸國有等同係百性身上搶錢。
當時修建鐵路資金來自四個途徑,其中抽租之股簡稱「租股」,所謂租股,實際上等于增加了一種「個人所得稅」,實際上根本就是一種平攤到四川所有農戶身上的稅。當然,如果只是簡單的收稅或許就沒問題了,甚至直接新開一種稅想來也不會有太大的反應,畢竟這個年月苛捐雜稅實在是太多了,普通百姓早已經被折騰慣了。
但問題就出在租股上,雖說租股也分紅利,但當時最小面額的股票是50兩,絕大多數老百姓交的租股遠遠達不到這個數目,因此鐵路公司先開收據,等他們逐年交納湊足50兩了再拿收據換股票,而這對于那些剛夠標準的農戶來說,至少要六七十年才能湊夠一張股票。因此,百姓手里連一張股票都沒有,紅利全部到了租股的收取機構官府手里。
截止到1910年底,公司收入股金1198萬兩,其中政府投資只有23萬兩左右,商人投資245萬兩,而租股928萬兩,約佔總股本的77%。很多百姓付出了很多,但還見不到紅利,而且付出了極多金錢,當政府收歸國有卻不賠償時,自然民怨四起。
此外,這條鐵路在規劃上也存在缺陷。公司決定鐵路先修從宜昌到萬縣的一段,請來了詹天佑當總工程師,這一路段地質條件極為復雜,絕大部分地域是喀斯特地貌,遍布岩溶、暗河等不良地質。為了避開高山大河,本著少架橋、少打洞的原則,詹天佑對路線進行了修改,這樣路就繞得更遠,工程進展緩慢。到1911年5月,只修好了17.5公里的可以通行運料車輛的鐵路。估計想要將川漢鐵路修建完恐怕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
同期川漢鐵路公司上海分公司的負責人施典章,用公款投資橡膠生意失敗,錢莊倒閉,欠款追不回來,給公司造成了300多萬兩虧空。
總之,百姓負擔重、公司經營差、鐵路修得慢,川漢鐵路從各個方面都不能讓人滿意,這也給了清政府將它收回國有的口實。
如果只是多弄一個稅出來,老百姓只會當是又多了一個苛捐雜稅,頂多不過是一些地區發生起義,但四川總督為了面子,所以才加了一個租股的名義。但是租股雖然實際上就是一種雜稅,偏偏名義上是屬于老百姓的,而把鐵路收歸國有就等于是要搶屬于老百姓的東西。
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可是大不相同啊…
之後事情大家都知道,就不再詳述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